IMG_4428

聆聆說「我的,我的」當然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(大概從一歲半之後,每天都一定會說到的字!),那我為什麼忽然想要寫這個話題?

一來是因為我發現,雖然說每個學步兒遲早都會發展出強烈的佔有慾,而不斷說著「我的,我的」(聆聆是說英文版的Mine Mine或My My),可是程度上有輕重之別。和一些同齡的孩子比起來,我覺得聆聆算是相當強烈的那種,她不僅僅是自己拿到玩具或食物的時候,會高興地說「Mine!」,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,不管是不是在別人手上,也會指著說「Mine!」,就連沒有人跟她搶的東西,她也要每天每天強調「Mine!」。

最強烈的對比,就是當她和我家鄰居,比她大三個月的西澤玩的時候。

我們帶聆聆回家的時候,西澤有時會跟媽媽或姑婆在我們公寓樓下也就是他家門口玩,小孩見到小孩,都想跟對方玩,不過操控權常常在聆聆手上。有時聆聆心情不好,只想回家吃東西,就會去逗弄一下西澤,然後頭也不回地往樓上走,急得西澤指著樓梯哇哇叫,我邀請他一起上樓來玩,不過大概邀請的口氣不夠熱忱(事實上我在想著,我還要回家煮飯洗碗,家裏又一團亂,真的可以邀請人家來玩嗎?)他的媽媽或姑婆也不好意思打擾,從來沒有帶他來過,只有拖著哇哇大叫的西澤回家去。

最不好意思的一次,我們經過時西澤正好在家吃草莓,聆聆湊過去看,看到草莓就叫「Mine!」,我還正在勸說:「回家吃橘子吧?」西澤已經挑了一顆又大又紅的草莓遞給聆聆,聆聆也毫不遲疑地點點頭(表示謝謝),就拿來吃,平常都不吃的草莓,兩個孩子一人一顆,倒是吃得津津有味,看西澤吃完了,她也把剩下的半顆草莓趕緊塞進嘴巴裏,我只好等她清空嘴巴的時候,趕緊叫她說謝謝。謝謝她說了,可是說完轉頭就走人,急著西澤哇哇大叫,直想進門去再撿一顆草莓,引誘聆聆留下來玩,可是聆聆吃飽喝足,謝謝、再見說完,頭也不回,回家去也,留下一個尷尬的媽媽我收拾善後。


心情好的時候,聆聆也喜歡跟西澤玩。西澤這孩子真是天真善良,每次都拿出各種玩具和聆聆「分享」--對聆聆來說,她還沒有分享的觀念,就連西澤借她一個球,她都要緊緊抱著,一邊說「mine」,一臉捨不得丟的樣子,好像球一丟了,就不是她的了。有時候我也拿一些聆聆的玩具和西澤「交換」來玩,她看著自己的玩具,說Mine,看著手中的西澤的玩具,也說Mine,讓我很傷腦筋。總要好長一段時間(十幾廿分鐘吧?),她才能接受西澤玩她的玩具,她玩手中的。明明知道這年紀的孩子,沒有「分享」觀念是很正常的一件事,可是聆聆強烈的占有慾,相較於西澤的大度,就顯得非常小家子氣了。

我常自問:為什麼聆聆對於她的東西,似乎很沒有安全感?她從來不會想把自己的玩具借給其他孩子玩。是不是因為我們家很少有小孩來,她在day care 又過早被迫必需與其他人分享玩具?她看到別的孩子的東西,很想玩的時候,通常也不會自動自發拿來玩,一定會回頭徵詢我的同意,看到我點頭,才會去拿來玩,但是如果我跟她說,要去問主人的話,除非我帶著她去問,她通常不知道要怎麼處理「問」,所以就會呆立當場。


最近,西澤的玩具門,被媽媽放在走廊上,聆聆每天經過的時候,都要指一指。因為我們家裏也有一個一模一樣的玩具門。一開始她也說「mine」,經過我解釋好幾次,那是西澤的門,聆聆的門在家裏,她終於釋懷,變成每次經過時,都要說:「這是西澤的,聆聆的門在樓上、家裏」。



最近,讀到雅媽寫的「大說謊家」一文,點醒了我一件事情:聆聆雖然常常說「Mine」,可是每一次的意思其實並不相同,不能作一義解,而認定她想要霸占所有的東西。有時候她是強調「這是我的」,有時是指「我想要這個」「這是我喜歡的」,有時可能是指「這是我正在玩的」,有時卻可能是指「我昨天玩過這個」。所以她需要的,是語言上的釐清,而不是強迫的分享。所以現在,在她說Mine 的時候,我開始加強解釋:「對,這是聆聆的碗!」或是「這是媽媽的書,現在借給妳看!」或是「這是我們家的沙發,昨天聆聆坐,今天爸爸坐!」或是「這是媽媽從圖書館借來的書,現在借給聆聆看,看完以後我們再還給圖書館」之類的。這麼做的同時,我發現在中文裏面,並沒有一個很簡短的說法,來區分這種種不同,所以我只好繼續用很白話的方式、作很長的解釋。我相信,當二歲兒對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愈來愈理解的時候,當她們對「擁有」這個概念更具有安全感的時候,她自然而然就會學會分享了。



除了語言上「我的」概念之外,雅媽這篇文章裏,另一個讓我震驚的說法:「在兩歲這個叛逆期沒有好好和母親分離、建立自我的孩子,會容易發生你我他分不清楚的狀況。」聆聆還不太會用代名詞,大部分都是用「聆聆如何如何」「媽媽如何如何」來表達,就連自己做了什麼好事,都會自己說「謝謝聆聆」。偶爾會聽到她說「媽媽,幫我!」之類的「我」字用法,倒沒聽她用過「你」或「他」的代名詞,所以也還沒有聽她錯用「你」「我」的情況。

兩歲兒靠反對大人的安排與意見,來建立「我」的概念,這是我從許多書上學到的,聆聆的叛逆期顯然來得早些,已經有好幾個月,每天她都要自己挑衣服、挑尿布的圖案、自己決定早餐要吃哪一種cereal、自己決定要看哪本書、玩哪種玩具,只要不過分,我都儘量讓她有選擇的權力。我覺得讓孩子有選擇,是建立她們自信心很重要的方法,但是並不是毫無限制的選擇。比如說,聆聆說,要看龍貓卡通,我會說:「Sunday才可以看龍貓,今天是Monday,不能看龍貓。我們來玩拼圖好嗎?」通常只要大人的規範一致(不一定要合理),大人提供「不能如此做的理由」,聆聆都會接受解釋。但在Sunday時聆聆若又提出要看龍貓,就一定要說話算話地讓她看。吃飯的時候,上桌的飯菜,聆聆可以選擇要不要吃、要吃多少,可是她若說:「我要吃xxx(桌上沒有)」,我就會看情況說:「那是早餐才能吃的,現在是晚餐,不能吃!」或是「現在家裏沒有,下次去超市妳提醒我要買回來好嗎?」或是「多多一天最多只能喝一罐,聆聆今天已經喝過了!」等等解釋。兩歲兒雖然難搞,可是已經可以接受規則,只要規則清楚一致,爸媽耐心講道理,她們就會願意遵守。事實上,我們常常驚訝地發現,聆聆對於「規則」的要求,比我們還高!

當然,這並不代表,正在進入terrible two階段的聆聆,每天都會乖乖的。事實上我覺得聆聆的「乖」與「不乖」都是一陣子一陣子的,有時幾個星期都覺得她很好溝通,有時候整整兩個星期就是專門要與妳搗蛋,明明是早就確立的規則也要挑戰看看。一個新的規則要建立的時候,有時候莫名其妙順利,有時候卻要經過滿長的痛苦期。比如說,每天回家時要去洗手一事,她就常常哭著不做,常常想要先去吃別的、玩別的,所以不肯去洗手。這當然也歸疚於我們,有一陣子為了戒除她的「回家奶」,而故意在她回家時安排給她最好吃、最好玩的東西,沒有先要求她先去洗手所致。另一件一直讓我煩惱的就是吃飯的規矩,真是說也說不完,就留待下次有機會再說吧。



圖說:在Emma 家玩扮家家酒。雖然是在別人家、別人的玩具,可是聆聆很堅持她一定要當主人,負責倒茶、加糖、加牛奶,絕不是甘心於拿著茶杯等人服侍的孩子。還好,這天一起玩的另兩個孩子年紀都比較小,個性又溫和,所以這午茶會還算開得起來。

IMG_7133

相關連結:

Time out 與一歲兒的負面行為
好,No,more and Mine!

【我的一歲兒】妳是完美主義者?
【我的一歲兒】成就與挫折
【我的一歲兒】倔強的堅持
【我的一歲兒】挑戰權威的年紀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bp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