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IMG_4553

這周爸爸出門工作三天三夜。問聆聆:爸爸去哪裏。她會用非常美式的英語說:Hawaii,講得比媽媽還標準,讓我懷疑她不是第一天學會這個單字。

爸爸出門前,我一點都不緊張。聆聆出生後他已經出差過好幾次,華盛頓、德州、兩次日本,還有一次我和聆聆兩人同時腸胃炎,都順利平安渡過了,這一次不過短短三天,又不含周末,更何況,我自忖每天聆聆去day care前、和接她回家後,大部分的時間也是我在照顧她,所以我覺得自己一人獨立應付一定沒問題,而且還打算趁爸爸不在家的時候,也放自己一天假,好好去逛街購物,打點一下想要買的東西。

倒是我自己要出門數天的話,擔的心恐怕更多吧。我一直這麼想。



結果,爸爸不在家的第一天晚上,家裏就有種特別不同的氣氛。聆聆學著說Hawaii的同時,也意識到平常就在隔壁房間工作的爸爸,今天晚上不在家。平常都得三催四請,拖到九點才願意去洗澡,今天八點不到就吵著要去洗澡;平常爸爸幫她洗澡時,可以玩水、游泳,總是洗個廿、卅分鐘不想出水,今天只有媽媽洗,聆聆似乎也沒有了玩水的興致,洗好了就把玩具歸位,說要起來;最奇怪的是,明明是睡覺時間了,平常她都是快快把爸爸趕走,好能夠享受她的母奶大餐,喝奶即睡,屢試不爽,今天她偏偏要一拖再拖,奶也不急著吃,覺也不睡,不准媽媽關燈,搬來一大堆書重覆唸。唸完吵喝奶,喝完又要開燈,最後愛睏了還要生氣夜燈太暗,強迫媽媽非轉亮一點不可。

原來,爸爸在聆聆的睡覺儀式中,看似隱形,其實卻有其不可分割的角色。我很驚訝,聆聆也已經意識到了,爸爸為這個家所提供的安全感、穩定感。果然父母兩個人,對孩子來說,都是很重要的存在--即使是存在本身,都是很重要的安全感來源啊。

爸爸不在家的第一夜,過得還算平穩。第二天我難得有機會自己出門購物,結果發現買的逛的還是都是聆聆的東西。第三天早上聆聆哭哭鬧鬧不願意去day care ,我耐著性子哄她出門,卻發現大概是遇到自己生理周期情緒起伏的幾天,脾氣也不太好,明明知道對她大聲沒有用,還是幾次忍不住吼她;晚上接聆聆回家,又重覆熱晚飯、簡單清理家務、陪小姐玩和陪小姐洗澡的routine,比照前二晚辦理,聆聆又是七點多洗澡卻拖到十點多才睡覺,而且反常地半夜醒來多次討安慰(其實前一夜就已經睡得不太好),讓睡不好的我壓力更大--明明知道孩子就是會不小心打翻牛奶、餅乾掉滿地,第一個反應卻是責怪她;明明知道她每天都要挑衣服、挑尿布、挑書挑玩具,就是沒有等她反反覆覆的耐心。


這時候就覺得很佩服常常得要一個人兼顧家事、孩子甚至工作的媽媽們。對孩子生氣的同時,其實是生自己的氣,為什麼沒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,爸爸不在家,事情是多一點,孩子是番一點,不過不至於到沒有辦法處理的狀況啊。更何況,她白天還可以去day care ,要是我一天廿四小時跟著她的話,大概更早就發飆了。


也讓我體會到,每天晚上,爸爸看顧聆聆的時間也許只有一點點,可是這一點點,卻是每一個做母親的,非常需要的窗口。


爸爸回來後兩三天,聆聆又自動睡好了。問她:爸爸在哪裏? 爸爸是不是在Hawaii? 她很得意地說:不是,爸爸在房間睡覺覺。


IMG_4603


相關連結:

慘慘週末,為母則強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bp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