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Penny隨想 (11)
- Jan 06 Fri 2012 06:53
三場婚禮,教給孩子的價值觀
- Jul 07 Thu 2011 16:44
改變
這兩個月很忙。
我離開熟悉的大學校園,換了新的工作。工作生涯上,我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,完全不同的工作環境和步調,是從前沒有想過的生涯方向。但是這難得的機會我很興奮,也很珍惜,我希望自己的所長所學,可以以更直接的機會造福人群,也期許自己從這個難得的經驗中汲取獨特的人生經驗。
因此,整個六月,我們忙著搬家。新工作的暫定地點和聆聆爸爸上班的地點很近,我希望可以減少兩個人通勤塞車的距離,換來多一點的家庭時間。過去這兩年,聆聆爸爸每日城東城西的奔波,讓我們少有共同的晚餐時間。我很重視孩子們的作息時間,每天一定趕著六點讓他們吃晚餐,七點半洗澡,八點半前上床睡覺。因此爸爸最早回家時也只能趕上幫孩子們洗澡。我希望工作與家距離的拉近,可以讓我們有更多qulity family time。
- May 14 Sat 2011 01:46
我當Intel ISEF國際科展大賽評審的經驗 (下)
星期三是正式評審的日子。
我們評審都是在前一天晚上八點半,才拿到自己要評審的作品名單,名單是隨機決定的。我們化學類組(共有七十件作品參賽)的評審,今年每個人要評十二件作品,每件作品大約會被八位評審面談,所有的面談都是一對一的十五分鐘,時間上有嚴格的控制。在拿到評審名單後,評審們大概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,自由瀏覽作品、翻閱模型和實驗室筆記等等,大部分的評審都非常認真,充分利用這段時間,對自己要評分的作品先作初步的了解。但正如我上一篇所言,評審要評的並不是海報或是實驗室筆記,而是參賽者本身,所以海報和筆記的完善與否,都只是作為參考之用。
- May 14 Sat 2011 01:11
我當Intel ISEF國際科展大賽的評審經驗 (上)
今年,國際最大的高中生科展大賽Intel ISEF在洛杉磯舉行。每年,Intel ISEF都有來自全世界上千名、數理工程方面最優秀的高中學子參賽,這些科展作品,至少都經過學校、國家、區域性的比賽和鑑定,才能來到Intel ISEF 的總決賽,絕對都是當年科展的佼佼者。當我聽到主辦單位在招募自願科展評審的時候,而我也剛好符合資格,立刻就下了決心報名。我自己雖然學經歷符合大會要求,但是沒有當科展評審的經驗,所以一直不確定是否會被「招募」,報名後就沒把這事放在心上,一直到兩星期前收到確認評審通知,才認真了起來。
今年的Intel ISEF 科展分為十七個科目類別,1539個作品參展。參展作品數量最多的,當屬工程領域 (如電機機械工程、能源與交通運輸)和環境科學領域(如環境科學、環境管理) ,我自己所學相關的生物化學、生物物理、奈目生物學領域,算是十七個科別中比較小的科目。每個科目依作品數目,需要的評審人數不同,但基本上理想的評審的人數應與作品數目相當。以我最後參與的化學科別評審來說(認識我的人請不要問我為什麼最後被分到化學類別……大概是他們這科缺人吧,哇哈哈),作品有七十件,評審人數約四十人,處於略微不足但不至於影響統計結果的狀況。
為什麼需要這麼多評審呢? 這是我去參加之前最大的疑問。
參加之後,我才知道,這背後有多少年數據的累積、分析方法的理論和實際檢測、數據呈現方式的經驗累積、團體決策的統計和數學分析在裏面 (有興趣者可見這個網頁)。簡單來說,在評審們經驗值不定,背景和所學專長不同,並且不可能讓每一個評審看每一件作品的情況下,如何達到最理想的評審結果 (意指此結果不應該因為評審組成而有太大的變動),這背後的學問可真大! (實際評審的過程請容我稍後再說)
- Apr 21 Thu 2011 19:02
兩個孩子,兩種需求: 春假怎麼辦?
這一週是聆詠的春假。一個月前,我就開始煩惱,孩子的春假,怎麼安排?
聆詠的學校有提供四天付費的day care。今年我剛好有空,可以自己帶小孩,不像往年通常只能把孩子繼續丟回學校,假裝沒有春假這回事。但每年我都發現,春假還去學校的小孩,大概只有三分之一而已,也就是說,有三分之二的父母,可以請一星期的假或是另行安排孩子的去處? 真是令人費解。
可是,就算我有空,同時帶兩個小孩,對我也是莫大的挑戰,尤其近來,兩個小孩需要的生活步調、環境、和想要玩的東西全都不一樣:聆聆想要靜靜地讀書、畫畫、玩娃娃,可是又需要人陪,沒辦法一個人獨自玩很久;詠詠更是需要「隨侍在側」的年紀,在家裏東玩西玩一定要拉著媽媽玩,如果我不陪他玩,他就一定要去搗蛋姊姊的工作,若是不出聲幾分鐘,肯定就是跑去浴室玩馬桶或是玩水,或是想要學姊姊走沙發上面這類令人頭大的頑皮。在家最合諧的時候,大概就是兩個一起瘋瘋顛顛地唱唱跳跳玩球吧。帶出門更辛苦,就算去playground,通常也會演變成「聆聆自己玩,媽媽到處追詠詠」的狀況,半點鐘下來,媽媽很累,聆聆抱怨連連。左右思量之下,我一個人帶兩個,對兩個人的「教育娛樂品質」來說,可能還比不上讓他們去學校?所以,最後決定,公平起見,一個人去學校兩天,跟媽媽玩兩天!週末時,就請爸爸帶我們出去玩兩天,算是孩子的春假遊吧。
- Apr 08 Fri 2011 00:10
接收端
最近我雖然有很多時間,卻沒什麼寫文章的動力。看了很多好書,補了很多過去五年沒時間看的電影,我感覺自己好像進入「接收端」的狀態,所以沒辦法「輸出」。或許,這種狀態也是必需的吧。
最近看的電影裏面,倒是有兩部很想跟大家分享。兩部都是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,也因此讓我更受感動:在這個「真實」的世界裏,一個父親或母親,為孩子而堅強、而抗爭、而挑戰、而前進,可以到達什麼樣的程度?
一部是2008年的changeling(陌生的孩子), 講述一個母親Christine Collins,如何為了自己走失的孩子而與洛杉磯警方抗爭的過程。雖然我沒有特別喜歡Angelina Jolie 在片中的表現,但是劇情卻遠比我想像的要精采。克林伊斯威特講了一個非常黑暗但非常動人的好故事。一個單身的母親,面對不正義的官遼體系,她有什麼力量去尋找、去保護自己的孩子?
另一部,2010年的Extradinary Measures(愛的代價),講的是現任生技公司amicus therapeutics CEO John Crowley的故事。Crowley夫婦有兩個身患罕見疾病龐貝症(Pompe Disease)的小孩,患有這種代謝遺傳疾病的孩子,通常活不過八、九歲的年紀,當時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。John Crowley因為有感對此疾病的科學研究過於緩慢,眼看自己的兩個孩子病情逐漸惡化,醫生卻束手無策,毅然放棄自己高薪的管理階層工作,主動接觸該領域的科研專家,投入生技創業的行列。因為他的努力,Genzyme於2002年成功研發出新藥Myozyme,不但他的兩個孩子在2003年成功在人體測試中接受新藥,病情得到控制和改善,Myozyme 於2006年成為第一個FDA獲准上市治療pompe disease的藥物,成功地幫助了不少pompe 症的嬰兒。
- Mar 03 Thu 2011 02:13
人見人愛的弟弟,備受冷落的姊姊?
我有兩個孩子。兩個個性截然不同的孩子。
聆聆從小就是纖細敏感,情緒的力度很大,開心的時候很開心,沮喪的時候也非常沮喪。對環境和陌生人物的防禦心很強,觀察期很長,再加上偏執很多堅持度又高,很有自己的主見而且不容易改變心意。這種種特質呈現在外人面前,就是一副劍拔弩張的樣子,是個不容易親近的孩子。對我來說,帶她出入新環境,是個不可預料的孩子,有時候面對新朋友、新環境,她適應得很好,一下子就跟大人孩子玩開了,開心的聆聆非常聰慧可愛,笑聲不斷。但是也很可能從一開始,就不給初次見面的人好臉色,見面全程她都要縮在媽媽旁邊,一句話也不說。我總是要幫她解釋:「她比較害羞啦……」
其實,四歲的聆聆,比起一歲、兩歲、三歲的時候,都已經要好得很多了。
- Feb 14 Mon 2011 12:34
【2010回台灣】祭.拜
今年回台灣,我最大的感嘆就是,離世的親人愈來愈多,祭拜的行程愈來愈多。感覺一晃眼,就是隔世。
今年,第一次上山看外公,山路彎曲多折,我的回憶卻是片片段段,零零碎碎。沒能見到當年病重衰危的外公,回家時只趕上了頭七,聆聆年幼,母親連葬禮都不讓我去。或許不去也好,記憶裏的他仍然是隻手擎天的巨人,外公一定會喜歡他在我心裏的模樣。
青年早逝的小叔過世還不滿一年,家裏仍然都是他的氣味和收藏,和阿嬤的相片放在一起,第一次覺得他們有些神似。阿嬤當年走時,年高九十八,無病無痛只是年老衰逝,兒孫滿堂,百人齊聚,父親給我看他親手寫的訃文,印在紅帖上。我細細摸過我們這一輩子孫的名字,有些熟悉也有些陌生,感覺親近又其實遙遠,更別提阿嬤的曾孫、曾曾孫。血緣是一種神奇的連結。聽說,阿嬤一直到九十幾歲,所有兒孫的名字她都還能叫得清清楚楚,九個兒女的生辰八字也從來不忘。我想對於阿嬤的離世,大家雖然傷心但是覺得可以釋懷,也多少有著心理準備。但小叔年僅五十,是父親最年輕的兄弟,癌症發病至離世,不過短短幾個月,我看得出來,小叔的病與死,對父親反而是一重大打擊。父親說,小叔病時他卜了一卦,心裏早有準備,但我想這種事情哪能準備得周全?倒是小嬸,前幾年自己走過一趟生死交關,反而堅強處事,打理一家和兩個甫成年子女,有理有條。人生,或許正因為牽掛才更顯強韌罷。
- Sep 03 Fri 2010 15:15
母乳之路之老二不公平?
- Jan 26 Tue 2010 16:57
【聆.3Y5M】聆的叛逆期,我的反省
最近兩個星期以來,聆聆在家的情緒狀況不太穩定,愈是叫她不要做的事情,她就愈要挑戰性地重覆做,常常都讓我從好說歹說到我大動肝火,讓我在照顧詠詠之餘,每天晚上及周末與她奮戰,覺得相當疲憊。當然,孩子總是會有調皮搗蛋的時候,一兩歲的時候,聆聆的行為也一度讓我煩惱,可是那時候可以感覺得出來孩子年紀還小,很多事情和規矩還不懂,三歲以後,聆聆算是滿可以說道理的小孩,好好地跟她說道理通常都有效制止她不合時宜的行為。雖然在弟弟出生後的第一個月,難免有些吃醋的行為表現,但經過一陣子的調適之後,她也慢慢能夠接受弟弟是家中一分子,媽媽需要花時間照顧弟弟的事實。第二個月,聆聆表現得可圈可點,讓我們鬆了一口氣。
但最近她真的在挑戰我的忍耐尺度。爸爸和我已經好幾次不得不給她timeout來收拾殘局。(timeout大概有一年都沒有動用過了吧?)
我也深自反省是不是自己哪裏做得不對? 是不是No說得太多,還是說得太少、沒有原則?是不是過去常常讓她予取予求,寵壞了孩子?是不是自己沒有以身作則?是不是自己耐心不夠、帶孩子的智慧不夠?爸爸說聆聆吃軟不吃硬,我看她最近是軟硬都不吃,常常把黑臉白臉都惹生氣了。
- Jan 02 Sat 2010 10:32
歲末祈願
其實,2009年的十二月,迎接新生兒的喜悅滿溢的同時,我的心底是有一點沉重的。
過去一兩個月,陸續有兩位正值壯年的家人被診斷出癌症,而且都是晚期,治療前景並不樂觀。雖然都不是我至親的人,也沒有什麼是身在遠方的我使得上力的,但夜半靜寂時,總生人世無常的無力感。這種打擊與見證我年過98無病無痛慢慢衰老過逝的祖母、或是年過85纏綿病榻一陣子離世的外公俱不同,他們都才四五十歲,比我們大不上一輪,人生都理應還有長長的路要走,還有家庭的責任,還有孩子的將來要見證,卻必須先等待一點奇蹟、一點運氣、一點醫生口中放棄掉的希望。
沉重的夜晚,有對自身死亡的恐懼,也有對父母的擔心,我也可以感覺得到連續發生在身邊的這幾件事,在我父母生活中投下的陰影。病痛與死亡--我讀了蒂蒂安寫的「奇想之年」--我想,這是一門永遠、永遠也修不好的課,我們只能慢慢遺忘。遺忘的後果就是,某一個深夜裏,那以為已經中斷的神經突觸,會忽然活躍起來,讓你徹夜難眠。因為你並不想遺忘,卻又不得不如此,因為只有如此,生活才能正常地運轉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