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位媽媽在我的部落格留言,問我關於一歲兒的攻擊行為,還有time out 的使用。因為這也是我自己一直關注的話題,所以專文記錄起來。
其實我想這一類的教養問題,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在家有學步兒的家庭裏,前陣子我還和毛毛媽互吐苦水,不過苦水吐完,兩個孩子都變乖了不少。可見與其說這是孩子的「個性」或是爸媽的「教養」,不如說是學步兒的年紀標記與父母必經的歷程。當然,一方面這代表我們的孩子長大了,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,二方面也是讓爸媽開始思考,要如何教養孩子的時候了。我覺得,不管是參考其他媽媽的教養方法,還是專家學者的建議,或是自己實驗摸索,天下沒有一個方法,是適用所有孩子的,也一定會有一個方法,最適合自己的教養觀念與孩子的人格特質,必需靠雙方的適應和摸索,才能培養出默契來。最重要的是,這個方法不能違背自己的心,才能達到教養的目的。也就是說,如果自己打從心底不贊成「打」的體罰,卻因為長輩或是他人建議而勉強自己的話,不但處罰不到位,孩子也會發現父母的矛盾心態而使得處罰效果不彰。

其實我在幾個月前就寫過「為什麼打人」,談到聆聆的攻擊行為,雖然這行為現在幾乎已經不再發生了,但是她還是跟一般一歲兒一樣,沒有耐心、自我中心、有強烈的支配慾、情緒管理不佳,所以偶爾還是會出現丟東西、吐食物、測試爸媽底限、受到挫折時坐下來大哭這類的行為。不過不知道是因為我的容忍度變高,還是她比較熟悉爸媽的「遊戲規則」,或者單純就是長大了些,表達能力和情緒控制力都略有改善,我們之間的「衝突」已經明顯減少,除非是在我自己情緒不佳、或是趕時間的時候,不然大部分的時候,我都可以想辦法、慢慢解決我們之間的衝突。
至於 time-out,我曾經在聆聆身上試用幾次,主要目的是給自己生氣的情緒一個緩衝的時間,讓聆聆有冷靜的機會,也給聆聆一個深刻的印象:這個行為是不對的。我不確定 time out對一歲兒的有效性,因為正如我在「為什麼打人」中談到的,對聆聆來說 time out 的當場反應比長期反應要好,也就是說,當場聆聆立刻體會到「打人是不對的」,可是第二天僅管她知道那是不對的,還是忍不住出手,所以出了手之後就趕緊縮手看媽媽的反應。所以我覺得對於一歲兒,time out 是一個可以試試但是不要有太多期待的教養方法。二三歲以後的孩子,應該會有比較大的效果,但是不能過度使用。這一點,等我遇到了再說吧。
至於我自己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,目前的處理方法,大概是依下列幾個原則:
1.先制止孩子的攻擊行為(泛指丟積木、打人),將他帶離該情境。
2.如果是因為不如意事、或者因為被帶離積木或玩伴,而產生的胡鬧行為如坐在地上甩賴大哭,我會先跟孩子說:「聆聆,哭沒有用,跟媽媽好好說。」當然聆聆還不太會說,常常都是繼續哭,我會以一串疑問句猜測她的不如意,比如說:「妳想去玩球可是球被哥哥拿走了嗎?」「那個積木是聆聆的,不能給哥哥玩嗎?」「妳想要喝多多不要喝牛奶嗎?」表達同理心,讓孩子知道雖然她說不出來,媽媽還是了解她的挫折所在,通常會讓孩子舒服一點。當然並不代表我一定要滿足孩子的需要,但是在孩子比較平靜之後,我可以一方面跟她解釋「不能做那件事」的理由,二方面提供她其他的遊戲、食物的選擇。
3.如果言語勸說都無效,孩子還是哭鬧,我就採取置之不理的忽略法。對聆來說忽略法還滿有用的,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哭比較久,不過用過幾次之後孩子就會發現坐在原地哭沒有用,而跑來抱媽媽。這時候我會好好抱她,等她平靜下來,再跟她解釋剛才的情況。重要的是一定要堅持,一旦決定要「忽略孩子的負面行為」,就一定不能因為她哭很大聲而妥協。等到她不哭了,再用言語和肢體安慰她,並且嘉許她的「正面行為」。
4.在聆聆重覆、故意的負面行為而屢勸不聽,自己又生氣到快失控的時候,我會採取 time-out 的方法,其實功能之一是讓自己冷靜下來。現在的聆聆被time out 的時候,不是倔強扁嘴想哭的樣子,不然就是直接大哭,我會讓她自己在角落待1-2分鐘,趁機整理自己的情緒,然後再去抱她、跟她說話。如果她還是繼續哭,就等她冷靜一點再說。同樣地先同理她的感受(妳很生氣,因為媽媽不給妳喝多多對不對?),然後再解釋媽媽生氣的理由(家裏現在沒有多多,所以媽媽沒辦法讓妳喝。妳哭哭也沒有用啊。),最後如果可能的話,提供她解決方法 (下次我們去超市的時候,記得買多多好嗎?)
5.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試圖去理解孩子的挫折來源,以減少這類情況的發生。我自己對聆聆的觀察,她會出手或是丟玩具的主要原因是1.有需求但表達不出來,如太累、想喝奶。2.需要大人的注意力。3.受到挫折的情緒發洩。很明顯地,只要知道理由,媽媽們一定都有自己的引導方法吧? 對不太會表達的一歲兒,難就難在猜測她們易變的心思,這一點就只能靠平日多揣摩啦。
6.另外,我覺得讓自己多了解一歲兒的心理發展,也有助於解決此類困境。比如說,一歲兒大多都是非常自我中心,無法同理別人的感受。所以跟孩子說:「妳不可以打人,妳看,媽媽打妳會痛,所以妳打哥哥,哥哥也會痛。」大概不會受到很大的效果,因為對他來說,哥哥痛和自己痛是兩回事。但是不妨利用各種機會教育她:「妳看,媽媽也會痛痛,聆聆幫媽媽吹吹好不好?」現在的聆聆,看到媽媽受傷痛痛,會出現擔心的表情,也很願意來幫忙,但如果是她弄痛的,有時候她也會「惡人先告狀」,自己先假裝哭起來,弄得我哭笑不得呢。
總之,教養這條路,是身為父母的不歸路,真的需要很多智慧與修養。我們互相加油、互給點子吧?
關於孩子的處罰,可以參考以下的好文章:
babycenter.com的 time out: how to make them work? (12-24 mo)
babycenter.com的 How to deal with aggression? (12-24mo)
派翠西亞寫的「time out 不等於處罰」
selena 寫的 「孩子的處罰」
NaNaMom 寫的 「打小孩的後果」
相關連結:
【1Y4M】為什麼打人
我的一歲兒--成就與挫折
我的一歲兒--倔強的堅持
我的一歲兒--挑戰權威的年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