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已經記不起來,自己小時候什麼時候主動說我的志願了,當然更不記得曾經的志願是什麼。作文簿上因為被命題而勉強寫下的,記憶裏只剩搔頭甩筆的困惑,就算留著恐怕也不是真正的志願吧。
說起來,我覺得自己從小就沒什麼特別想做的事。或者反過來說,好玩的事情太多,做什麼也都可以。
最近幾個月來,聆聆開始主動提起「我的志願」:百分之九十的時候,聆聆都是說:我長大以後要當artist或是art teacher(其他百分之十,說過要當牙醫、老師、mad scientist等等她生活中比較有接觸過的職業)。我想,這跟她的班級老師換成原來的art teacher 也有關係。其實,聆聆的畫畫,還停留在一個非常童稚的階段,和許多同年小孩已經可以描摹出具象的事物,還差得很遠。但我沒急著想要她「畫得好」。不管畫得好還是壞,孩子享受畫筆的揮灑,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。
聆聆的興趣還是停留在顏色。這幾個月來,在家不管是玩水彩還是黏土,她都著重於「製造顏色」:原來,調色盤上只要有紅色、藍色、黃色和白色,就可以調出各式各樣的顏色。聆聆對於這個新發現感到非常興味,屢試不爽。玩黏土也是這樣,她會好讚嘆、好得意地看著自己揉出來的顏色,央我幫她取名字,她最愛的名字是rosy peach 還有sunset pink,她對這種語言的遊戲也感覺很好玩。唯一失敗的就是製造黑色,我總是跟她說,妳把所有顏色混在一起就變黑色啦,結果因為黏土和水彩的顏色彩度皆不足,怎麼調她都說:這是墨綠色、這是咖啡色、這是紫色……不是黑色!
聆聆喜歡的顏色,仍然是小女生的粉紫色、粉紅色,如果摻有亮晶晶的金屬光澤更得她所好。「不過,一點點黑色也可以呀。」塗色的時候她如是說。
今年的春假計畫,就帶聆聆一個人,沒有弟弟的干擾,走訪幾個美術館,讓她有機會接觸更多不同形式的art! (其實過去這半年我一直想趁假日多多帶她走訪美術館,畢竟這是我們住在大城市的最大優勢。但是要我一個人,帶一個(有可能不喜歡展覽的聆聆)再加一個爆走的學步兒,去美術館還是讓我卻步啊)
圖說
調色盤上只有三原色和白色時,你能畫出幾種不同的顏色?
聆聆用紅藍白三色playdoh調出來的漂亮顏色黏土
我非常喜歡聆聆這張「爸爸的畫像」(雖然不太像)
這幅是在我口頭文字問題的引導下畫出來的。她在畫的時候,我問她:「他有頭髮嗎?」「注意看,爸爸的鼻子不是一團耶?」「眼睛有睫毛嗎?」「他有嘴唇嗎?」結果聆聆畫出這樣一幅非常「David Shannon」的人頭像,讓我讚不絕口哇!
只是平常畫人,因為空間不足,她通常不會畫出這麼多細節。但這幅畫讓我發現,其實她是可以畫出很仔細的觀察的。
四歲的聆聆,開始喜歡比較靜態的活動,自己唸書、畫畫、塗色,最近還迷上是幼稚園版的cross-word puzzle。自從台灣回來之後,她上了兩堂芭蕾舞課之後又吵著不再去上,所以我把她的跳舞課也停了。外婆每週打電話來時都問,聆聆現在學什麼才藝呀? 我說沒學什麼呀,連跳舞課也不去上了。外婆很著急,常常提說:「 台灣五歲的小孩都學好多才藝了,聆聆什麼都沒學,怎麼行呢?」我三言兩語敷衍過去。事實上,我覺得以聆聆目前上課的時間和遊戲的時間來說,學「一項」才藝可能已經是極限了,「好多才藝課」,真的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台灣父母對教育孩子的焦慮,竟然也不可避免地傳播到我爸媽身上。
前陣子,我和聆聆爸也有一番關於學音樂的討論。我自己大概是從四五歲開始學鋼琴的,所以聆聆爸也建議我們可以考慮讓聆聆去學鋼琴。我沒投贊成票。一方面是我認為聆聆的定性不夠,容易受挫放棄,如果不是她「非常」愛的東西,目前她還沒辦法堅持。就連一度很喜歡的芭蕾課,回家也不需要練習,她都不願意「犧牲」自由遊戲的時間去上了,更何況是需要定時練習的樂器? 去年暑假上的游泳課,因為某些負面的經驗,讓她一直到今年都還在說:「我不要去上游泳課!」我不希望過早、負面的學習經驗,反而成為孩子學習和延伸觸角的阻礙。二方面,目前我們的作息和生活,隨時隨地要陪的弟弟,也不太允許我晚上撥出時間陪聆聆練琴。每天晚上回家,吃完晚飯水果,姊弟兩個玩半小時,就差不多要洗澡,準備晚上八點上床睡覺了,哪裏還有時間「練才藝」 ?
但是這都不是我反對的最重要原因。從我的角度和經驗來看,我希望孩子在接觸樂器之前先培養音樂的耳朵,喜歡音樂、享受音樂、了解音樂,然後才談到學樂器。學什麼樂器,那是之後的問題,鋼琴並不是唯一的選擇。「樂器一定要從小開始學」,我也覺得只是一種迷信(希望有專業的格友給我意見哪),除非你是要培養專業音樂人才,否則我實在看不出來「琴一定要從小開始練」有什麼道理。我自己小時候雖然學古典鋼琴,但是古典音樂絕對不是我們家經常的經驗,大部分看譜彈出的曲子,我從來都沒聽過真正的演奏,現在自己回想起來都覺得汗顏。對當年的我來說,鋼琴只是一種技術,而非美學,我或許有超過同年孩子的耐心和練琴的毅力,但我在那裏找不到感動和共鳴。這種經驗,我想沒有必要繼續傳承給我的孩子。
(想來好好笑,這樣的學琴狀態,當年的鋼琴老師卻建議我父母送我去日本學鋼琴?)
音樂和藝術,這種美學的東西,還是得從生活上落實起。這是我們父母的責任,我們在這方面做得不好,有待改進,但絕不是丟給才藝班就可以解決的問題。
聆聆喜歡音樂。但不是古典,我隨性地試過一些推薦給孩子的古典樂曲,她都不喜歡。她喜歡活潑的樂曲。步調緩慢的音樂,她問我說為什麼音樂很傷心,或是準備要睡覺。深沉緩慢的心情,她還沒辦法理解。她喜歡細聽歌曲的歌詞,在文字裏找到樂趣。聆聆也喜歡跳舞,在家裏有事沒事就要套個裙子,跳個不停,偏偏芭蕾舞課不要去上。
算了,我說,就自由去唱、自由去跳吧。
以下是聆詠在家歌舞時間的亂錄:
相關連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