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今年,國際最大的高中生科展大賽Intel ISEF在洛杉磯舉行。每年,Intel ISEF都有來自全世界上千名、數理工程方面最優秀的高中學子參賽,這些科展作品,至少都經過學校、國家、區域性的比賽和鑑定,才能來到Intel ISEF 的總決賽,絕對都是當年科展的佼佼者。當我聽到主辦單位在招募自願科展評審的時候,而我也剛好符合資格,立刻就下了決心報名。我自己雖然學經歷符合大會要求,但是沒有當科展評審的經驗,所以一直不確定是否會被「招募」,報名後就沒把這事放在心上,一直到兩星期前收到確認評審通知,才認真了起來。

今年的Intel ISEF 科展分為十七個科目類別,1539個作品參展。參展作品數量最多的,當屬工程領域 (如電機機械工程、能源與交通運輸)和環境科學領域(如環境科學、環境管理) ,我自己所學相關的生物化學、生物物理、奈目生物學領域,算是十七個科別中比較小的科目。每個科目依作品數目,需要的評審人數不同,但基本上理想的評審的人數應與作品數目相當。以我最後參與的化學科別評審來說(認識我的人請不要問我為什麼最後被分到化學類別……大概是他們這科缺人吧,哇哈哈),作品有七十件,評審人數約四十人,處於略微不足但不至於影響統計結果的狀況。

 

為什麼需要這麼多評審呢? 這是我去參加之前最大的疑問。

參加之後,我才知道,這背後有多少年數據的累積、分析方法的理論和實際檢測、數據呈現方式的經驗累積、團體決策的統計和數學分析在裏面 (有興趣者可見這個網頁)。簡單來說,在評審們經驗值不定,背景和所學專長不同,並且不可能讓每一個評審看每一件作品的情況下,如何達到最理想的評審結果 (意指此結果不應該因為評審組成而有太大的變動),這背後的學問可真大! (實際評審的過程請容我稍後再說)

 

 

另一件有趣的事情,我們這些自願的評審,參與大會的時間是兩天,第一天基本上是評審訓練和pre-judge(就是自由參觀參賽者的海報、實驗室筆記等等),第二天才是正式上場評審。

 

先說評審訓練的部分。評審訓練,基本上就是給予評審們一些基本的準則,我分享如下,希望對未來有興趣參賽的學生或評審,能夠有所幫助。

 

  • We reward the best, encourage the rest (獎勵最好的,鼓勵其他的)

我們希望這些高中孩子們,從這個參賽和評審的經驗中,學到更多的東西,延續他們對科學的熱情。要知道,能夠來到這裏的孩子都是best of the best,不管結果如何,我們希望他們得到更多科學的動力和熱情,而非挫敗感。

 

  • 大會有提供一套評審評分的準則,準則如下 (評審指南可以在ISEF網站下載):

創造力 30% 科學思維(或工程目標) 30% 完成度 15% 技巧15% 清晰程度10%

但重點是,評審的評分可以自由心證,並不需要完全依此準則行事。最重要的是,在自己所評的作品分數的相對位置 (相對分數甚至也是不重要的)

也就是說,科學方法本身是最重要的。

 

  • Instituional v.s. home projects

每年,評審們都會面臨一種難題。在參賽的作品當中,有些是「institutional」,也就是這些作品所需要的儀器、設備,是遠超過家庭和高中實驗室所提供。因此,這些作品通常都是在專業實驗室、有研究生或是教授的指導。這一類的作品,評審很重要的工作之一,就是試圖找出參賽者親身參與的部分。比如說,主題是如何發想的? 遇到什麼樣的困難,遇到困難時是如何解決的? 實驗是誰操作的? 實驗結果是誰分析的? 參賽者本身對於相關的知識有多少理解? 教授在作品發展的過程中扮演多重要的角色?

我必須說,在這次國際科展中遇到的instituional的作品,很多都有碩士論文的水準,甚至有少數幾乎是一個博士論文的部分。參賽作品的程度之高,可以想見。

(換句話說,非我專長的科目,如有機化學、計算化學等等,我懂的遠比這些孩子還少哇!)

 

另一部分的作品,是孩子們憑一己之力,在家裏或是學校,以簡單的設備完成的。這兩種作品很難相提並論、互相比較。雖然大會並沒有對此提出評審的準則,但是討論中,大部分的評審都是傾向獎勵孩子們自發的科學實驗、資料搜尋的過程、獨自進行的科學進程。也因此,對於主題有意思、科學方法正確的、分析完善的home projects,評審們通常都會給予特別的討論與加分。

在我自己來說,我覺得這種project 才是科展真正的精神。可惜,這種作品要能達到與instituional作品競爭的程度,而來到此科展總決賽,是愈來愈難得了。

 

  • 面試參賽者的小技巧。

其中我覺得最有用的:這裏的孩子都非常聰明,而我們面試的時間只有十到十五分鐘,所以如何主導面試的過程,不被參賽者事先預備好的「演講稿」影響,得到評審應得的資訊,的確需要技巧。

 

  • 參賽者,而非參賽海報

評審的過程,很重要的一項是了解參賽者對自己所研究問題的理解的深度與廣度、實際參與的程度、受到多少「institutional」的指導、其中的科學思維過程如何、有多少是參賽學生的主意(還是指導教授的意見)。也就是說,我們所評的是「參賽者」,而非展示的海報、影片的製作、道具的呈現、或是實驗室筆記。

 

  • 如何與非英語系的孩子互動

今年參賽的非英語系作品相對的多,大會為孩子們備有翻譯員(也是義工),但如何與不太會說英語的孩子們溝通,達到相互的理解,也是一件難事。畢竟,我們評的是「科學活動」,語言不應該成為問題。(但是就我實際經驗而言,英語不好、必須仰賴翻譯員的學生,多少有不利之處。我遇到的幾組台灣來的學子英文程度都非常的好,顯然這對她們完全不是問題。)

 

  • 個人與團體

今年參賽的「個人作品」和「團體作品」是放在一起競爭和評分,理由是根據過往的數據,兩者並無不同,團體組的孩子並未因為人多顯示優勢。但是實際的評審狀況,仍然會「期望」團體組的作品,因為人數較多而有較高的完成度。另外,如果是團體組的參賽作品,評審會期望每個孩子都能夠發表意見,而不會只有「team leader」代表發言的狀況。

 

 

從前在台灣的經驗,同類目下的幾十件作品,評審就是那幾位教授和老師。他們通常是一起看盡所有的作品,再經由自己的經驗挑選出最優秀的作品。但ISEF採取的策略完全不同。每位評審與參賽選手都有單獨的十五分鐘面試時間,每位評審評的作品約在十到十五件以下 (老實說,後來發現,即使我只評十二件,在一整天的面試之後要回想每一件作回的優缺點,還真的有點困難,所以不知道那種評二、三十件的評審是怎麼做到的),作品「據說」是randomly 指定的,但我想應該大致有依照評審的專長分類。

 

正因為對評審的需求很大,所以當然也沒辦法「付薪水」給評審們。所以,上千名評審,不管從哪裏來,都是自掏腰包前來參加的。參賽的學子,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會得到大會的獎和獎金,但我們這些「自願」的評審,不管認真還是不認真、敬業還是不敬業,所得到的就只有晚餐招待兩餐而已!

但當然,最重要的,還是這個參與的經驗。

也或許就是因為這種人生經驗難得而且美好,所以每年,重複參與的評審其實很多。當然,像我這種佔地利之便的初生之犢也不少。評審的年紀大約以四、五十歲左右的專業人士最多,但是也有三十歲不到的新鮮博士。我遇到一位從中國來的評審,模樣甚為年輕,我們攀談起來,才知道他因為是2004年的參賽者,所以今年特別從東岸飛來擔任評審!

 

事實上,這兩天對我來說,可能跟參賽的孩子一樣豐盈。

 

所以,如果你也對參與Intel ISEF 有興趣,每年這個國際科展大賽都需要好幾千名的自願者,包括評審、翻譯員、和一般志工,歡迎大家主動關心報名。

 

(待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bpm 的頭像
    pbpm

    聆聆詠詠,長大的聲音

    pbp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