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是正式評審的日子。
我們評審都是在前一天晚上八點半,才拿到自己要評審的作品名單,名單是隨機決定的。我們化學類組(共有七十件作品參賽)的評審,今年每個人要評十二件作品,每件作品大約會被八位評審面談,所有的面談都是一對一的十五分鐘,時間上有嚴格的控制。在拿到評審名單後,評審們大概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,自由瀏覽作品、翻閱模型和實驗室筆記等等,大部分的評審都非常認真,充分利用這段時間,對自己要評分的作品先作初步的了解。但正如我上一篇所言,評審要評的並不是海報或是實驗室筆記,而是參賽者本身,所以海報和筆記的完善與否,都只是作為參考之用。
但是,做過presentation的人都知道,一個邏輯清楚的海報,會幫助讀者(評審)理解、也幫助參賽者表達。妳很難期待一位不完全理解妳在做什麼的評審,給與妳很高的分數,因為當評審不理解的時候,他很難判斷是因為他自身的能力、還是因為參賽者本身也不太了解而造成的結果。
星期三早上九點半。參賽者大概不知道,在面談開始前,部分的新手評審如我,其實也和她們一樣緊張。
面談的十五分鐘總是過得飛快(不知道對參賽者是否也如此?) 我幾乎都覺得不夠用,還想再跟參賽者多聊一聊。除了她們呈現的研究方法和結果之外,我通常也會問一問研究的動機、實驗室提供的協助、遇到的困難和如何克服、未來的展望等等。後來我發現,大部分評審也都對這些問題很有興趣,尤其是動機,如果答案是「老師指定的」「我參加的實驗室做的」這一類比較被動的動機,就比較無法讓人覺得信服。同樣地,評審們也很在意參賽者呈現的「科學熱情」,一般來說都會對熱情足夠的孩子印象深刻。當然,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研究的深入了解程度,是不是感覺「own the project」----基本上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,大概是沒有辦法得獎的。
上午的面談結束之後,評審們必須送出評分卡,交由大會處理。中午吃飯午休時間,評審們回到會議室,會在白板上列出印象深刻、可能得獎的作品名單。這時候每位評審大約都只面試了一半的參賽者,也就是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不到,重複面試的很有限,每個人列出印象深刻的作品,並且一邊吃飯一邊提出討論、交換意見,讓下午有機會面試這些作品的評審,特別留意這些參賽者。
下午的面談繼續到三點半。評分結束之後,評審們再度回到會議室,一方面等待大會處理分數排名,同時也開始進行可能得獎作品的深度討論。大會呈現給評審們的分數排名,只是做為討論參考之用,得獎的名單全部是經由討論產生,而非任何分數的加成結果。評審的co-chair 也會特別留意,被寫在白板上的這些「可能的得獎作品」,他們所得的分數是否與推薦的評審人數相應,如果不符合,原因何在?是否有評審願意說明給他高分或是低分的理由? (評審的過程其實相當透明,每一位評審給每一位參賽者什麼樣的分數,都是具名、可溯查的。所以,如果你給了某作品高分或低分,評審應該要能說明此舉的理由。)
有時候,評審們對話的過程中,會發現參賽者前後不一的說詞,而加以列入考慮 (參賽者也會從與評審對話的過程中有所進步與學習);有時候,只有少數評審發現「部分的實驗是由實驗室的其他人完成的」,經由說明,曾經給分的評審會重新考慮。分數統計相當接近而且會得獎的作品,評審團通常會送出額外的評審群,在這段時間再去與參賽者討論,以做為判斷的憑介(也就是說,如果有評審在這段時間再次造臨你的作品,就是一個很棒的機會)。有一些作品,會有評審提出:「我覺得他做得很好,優點如下,不應該只有目前分數加成的四等獎,我提議將他提昇到二等獎。」有時候,對該作品評與較低分數的評審,會出來說明為什麼分數較低,經過(有時候相當激烈而長久的)完整討論之後,才對此動議進行投票表決,以多數者的意見為意見。
以我自己來說,我沒有親身評審到的作品,通常我會聽取「專家意見」來投票。也就是說,如果一個有機合成化學的作品,能夠贏得在場有機合成化學家的一致認同,不管他的分數高還是低,我都會相信這位參賽者對自己的實驗相當了解,而傾向給予他較高的名次。這種情形,其實在這次評審的過程中,發生了好幾次,也由此可見參賽作品的程度之高 (我自己的程度,是完全沒辦法評斷有機化學類的作品和參賽者啊) 反過來說,對於我自己比較專長的項目,就比較會深入實驗的細節,希望我提出的學術建議,能夠讓參展者參考,做為未來實驗的改進。
另外,我前面也提過,對於home projects,評審們通常會給予特別的支持和討論。我覺得這些可以獨力完成home projects 的孩子,真的都具有獨特的科學研究精神,和解決問題的工程能力,是許多擁有學位的人也做不到的真正科學家!
今年,我們化學組的評審算是相當順利,在晚間七點左右完成大會獎一到四等獎的名單。其中,所有的評審都對化學組頭獎得主讚許萬分,根本就是天才級的作品。這個學生因為對有機化學的高度興趣,目前從高中輟學一年,自習高等有機化學,他今年的project是自行完成三項有機合成,等同於三篇完整、優秀、創新的論文。我雖然完全不懂有機化學,但也從他的言談當中,感覺到莫大的熱情。希望他的熱情延續,有一天會對科學界做出重大的貢獻。
經過這次參與評審討論的過程,我真正體會到,要在這樣的一個科展比賽中,得到任何一種獎項,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我也希望介由這個過程的分享,一方面讓有興趣參與評審的朋友們,有機會回饋scientific society (工程師也很需要啊),二方面也希望能夠對未來的台灣學子參賽者,有一點點深入了解的幫助。
最後,今年來自台灣和綠園的學子們表現非常優秀,抱回好幾座大會獎和特別獎,而我,也因為親身參與,莫名地感覺與有榮焉。
下次有機會,我可能還會再去ISEF當志工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