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聆聆健檢的數字,被聆外婆知道了。果不其然,之後每周與外婆通電話,我這個做媽的就要被唸一頓。
「聆聆怎麼那麼瘦?她才十一公斤,我同事的小孩和她一樣大都十四公斤了耶!」
「妳是不是都不給她吃東西啊? 妳要多煮一點營養的東西給她吃啊!」(孩子要吃多少就是吃多少,我也沒辦法強迫她吃啊?)
「怎麼又生病了?是不是冷氣吹太多?」(我們一個月開冷氣的次數屈指可數耶。)
「妳都一直讓她生病,難怪都長不好!」(我也不希望她生病啊,不過上day care 的小孩,常生病也是常態吧?)
若剛好在吃飯時視訊,就會聽到:「妳怎麼都不餵她,自己吃幾口就跑了,當然瘦巴巴!」
若剛好生病看醫生回來,醫生說聆聆只是感冒,不需吃藥,就會聽到:「妳們美國醫生怎麼都那麼隨便?」「難怪小孩都長不好!抵抗力那麼差!」
如此種種,真的是愈聽愈生氣。不過因為是自己媽媽,只好恩恩哈哈當作耳邊風,省得正面衝突。
這當然不是唯一一件不斷被外婆叨念的事情。聆聆的頭髮,就被唸了一年多,動不動就會出現:「都是妳不給她剃頭,才害她頭髮長不出來?」演變到「看吧,頭髮還是又細又黃吧?誰叫妳當年不當她剃!」或是「誰誰誰的孩子剃了頭,現在頭髮就長得又黑又濃!」
這一類頭髮問題,一直到最近,聆聆的頭髮在「照片」裏看起來多了些,才略略歇止。不過,我有預感,等到外婆真正與聆聆見面,這「又細又黃」的頭髮問題,又會浮上檯面來。
聆聆:我的頭髮長長了吧?
Penny:已經太長了,爸爸請趕快剪!
我常常想起我的好友Y的事情。來自中國大陸的她,留學時與美國人成婚。她生孩子的時候,她的母親遠從大陸來幫忙,住在她家裏一個月,母女倆個鬧得很不愉快。各種生產與育兒觀念,東西文化大不同,傳統與新觀念的衝擊,在在都是造成母女摩擦的理由。後來她的母親取消了原訂在美幫忙六個月的計畫,提前返中,孩子在雙滿月後就開始送day care,她反而覺得輕鬆自在。後來,她的美國婆婆總在寒暑假時來探望她們,一待就是一兩個月,我問她,婆婆在,是不是更不自在,更多衝突? 她卻說不,婆婆來,她很開心,雖然孩子不去的day care錢還是要照付, 雖然她們的假日總是排滿了帶婆婆與孩子四處趴趴走的忙碌計畫,可是她忙得很開心,一點也不覺得有心理壓力。
Y婆婆在家時,我們也常去她家玩,觀察了好幾次,我終於了解這故事的其中奧秘。她婆婆在她家,完全就是作客的姿態,廚房裏要幫忙任何東西,一定先問過這個家的女主人,她來這裏,是探望也是幫忙,但不是為了把兒子從媳婦手中搶回來;對於孫女的一切,也一定尊重父母的意見和教養方法,對她來說,這孩子先是爸媽的女兒,然後才是祖父母的孫女。
我沒見過Y的親生母親,但我猜想她和我的母親(或說大部分的台灣母親)一樣,對她們來說,女兒不管長得多大,是否成家生子,永遠都是家裏那個女兒;更別提那個還是小孩的孫兒女了,他們先是自己的孫兒女,然後才是自己兒女的小孩。在祖父母心目中,自己吃過的鹽也比女兒吃過的飯多,所以對於孩子怎麼養,有當然優先的發言權、決定權。
也因此,當我的母親來到我家,很自然習慣地就接收了我的廚房,和我的孩子。也因此,她對於孩子應該如何如何,永遠有擔不完的心,和說不完的不同意見。
其實,我很佩服對於育兒這堂課,很有自己定見和自信的媽媽們,因為我自己常常在種種選擇中猶豫不定。看到她們自信滿滿的文筆,這樣好還是那樣好,應該這樣做還是那樣做,我都會為自己充滿不確定的心性感到羞愧。對於育兒的事,問號永遠比句點多,所以有時候也會想,如果身邊有長輩可以問、可以幫忙,該有多好?
可是,我需要的是意見,而非決定,更不是「因為三姑六婆都這樣說,所以我們應該這樣做」的理由。父母給我的意見,我會斟酌、會考慮其合理性、會評估其可行性,但不代表我必須全盤接受,畢竟孩子的教養,要負責的還是父母本身。其實我還是很尊重我父母給我的教養意見的,遇到有煩惱的時候(如聆聆要不要換保母這一類的教育問題)也會第一個詢問他們的意見,畢竟他們也養出了我這樣一個很棒的小孩不是嗎?(^^ )
不過,關於頭髮牙齒體重這一類的事,還是留給醫生操心就好了。
相關連結:
二歲健檢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