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本來是一篇抱怨文,要說的是近來聆聆愈來愈常出現的打人行為。但是因為拖了這麼久,摸索實驗的結果,我們慢慢了解到聆聆出現類似行為的動機,也就比較能夠即時化解她的情緒,這陣子打人的情況已經好轉了很多。
話說在兩個多月前,我們發現聆聆開始出現打人的行為。那時候聆聆會說的字還不多,就先學會了說「打」,因為我每天都要跟她說好幾十次的「不可以打人!」。常發的時間是遇到挫折的時候,再來就是太過興奮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,都很容易忍不住打人。為此我還特別去問她day care 的保母,果然也是偶有欺負小寶寶的行為,我只好一再跟保母道歉,並且請她即時制止聆聆,讓她知道打人是not acceptable的行為。其實經過我們每天的諄諄教誨,聆聆早就知道打人是不對的,所以有時候見她忍不住打了人,下一秒鐘的眼神馬上就變,知道自己錯了,這時候如果她的情緒還算穩定,教她道歉,她會行鞠躬禮,但是也會遇到小妮子搞彆扭,硬是背過身子,不敢看人也不肯說對不起的時候,這時候處理起來,就要花上不少眼淚和不少時間了。
我知道聆聆這年紀的孩子,打人並不能夠算是負面的行為,因為她們打人,並不是為了傷害他人。事實上,很多書上都說這年紀的孩子,還是完全的自我中心,並不懂得「別人也有感覺、需求」的道理。但也就是同樣的自我中心,讓她們急於滿足自己的需要,再加上情緒控制力不佳,喜怒瞬間而變,對她們自己來說,也正在經歷著如此的感情風暴。所以,聆聆會打人,我想應該不外乎是「遇到挫折」、「太興奮無法控制」和「需要注意力」幾個原因。所以面對聆聆打人的事,雖然不應該忽略,也儘量不要太小題大作,不管有多生氣,我都儘量以言語制止,將她帶離現場,最多就是抓住她的手,讓她沒辦法再打。因為我覺得,如果因為孩子打人就「打回去」,要如何說服自己及孩子:「為什麼媽媽可以打人,可是我不能打人?」或是給孩子錯誤的印象:「大人因為身體力量較強,所以可以打小孩。」
有一陣子她常常在睡前的床上時間,原本還和爸爸媽媽玩得好好的,忽然就變臉打我,而且愈是制止她,她就愈要出手打人,最後惹得我真正氣起來,動用「time out」--其實也就是快速把她抱到床下站著,自己不理她立刻離開。敏感的聆聆馬上就知道那是處罰,立刻就大哭起來,我這才第一次體會到「time out」的威力。我讓她哭一分鐘,再回去抱抱她,跟她解釋不可以打人,要求她道歉,才抱她回床上。雖然看起來好像效果立現,可是第二天常常又會發生同樣的事,可見time out 對於記憶力短暫的一歲兒來說,還不是非常有用。但是一陣子下來,我發現其實她打人的時候,就是她想要喝奶睡覺的時候,雖然玩得好好的,精神上也還很想繼續玩,可是身體已經累了。所以我在她出手的時候,立刻問她:「聆聆,妳要不要抱抱喝奶?」她會收手點點頭。經過多次實驗的結果,我才發現,原來她打人,是因為「不好意思」表現出「我想喝奶了」(至於為什麼會不好意思呢?我也不知道。),換句話說,「打人」還是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。
也因此,我也和保母再談過。我說,聆聆會欺負小寶寶(而不是同年孩子),或許也是因為她想得到保母的更多的注意力。在day care 的環境下,保母難免都必須花較多的時間照顧小寶寶,曾經,聆聆也是那個每天讓保母抱在手上的嬰兒。現在她長大了,喜歡到處探險,和大孩子跑來跑去,會自己去玩玩具,可是,一定還是會希望得到保母更多的注意力吧?
除此之外,我發現有時候聆聆遇到新鮮的狀況,情緒上不知如何處置的時候,也有可能出現打人行為。這時候我們儘量給她言語的引導,問她「是不是這樣?」「是不是那樣?」,往往能夠幫助她排解不知所措的感覺。
目前我能做的,也就是這樣了:讓她知道打人是不對的行為,發生的時候即時制止,帶離事發現場,猜測她打人的動機以語言引導,不要把注意力放在「她打人」這一件事情上。然後希望她慢慢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,控制自己的情緒,而不再有aggressive 的行為。
圖說:
在校園遇一個二歲多的小女孩,和聆聆玩得很高興。可是下一秒就可以為了爭奪去踩地上的水孔蓋(是聆聆的特殊興趣)而互相推了起來。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聆聆對大小孩有 aggressive 的行為,雖然是那個女孩先推她的,可是不干勢弱的聆聆竟然也立刻推了回去。眼看兩人馬上就要繼續推打,我趕緊上前分開兩個孩子。只能說,以後要處理的類似的場面,可能只會愈來愈多吧?
相關連結:
我的一歲兒--成就與挫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