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正期待著這個三天長假,要好好帶聆聆出去走走,星期五晚上,她「又」開始發燒了。

聆聆發燒已經不是新聞,而且不知道為什麼,多數都發在星期五晚上。這回看她到處咬來咬去,我想八成是長牙燒。雖然美國的小兒科醫生大部分都主張長牙不會發燒,不過媽媽們的經驗談裏總是有此一條,而且聆聆長第二顆牙時也有發過一晚的燒。我餵了她一點Tylenol又塗了teething gel,帶她去睡覺。

第二天,聆聆還是發燒,但是並沒有其他感冒症狀,而且還是全家趴趴亂爬,沒有生病跡象,所以我們照原計畫帶她去小明家玩。下午她顯得有點活動力不足,量量體溫竟然高達102度(38.8C),我想想不太對勁,就婉謝了小明的大好廚藝,帶她回家睡覺。晚上第一次給她吃Motrin,在她大哭中洗了個溫冷水澡幫助她降溫,安撫她睡了,因為怕她燒過頭,晚上就出現媽媽蓋羽毛被,但聆聆穿個小短袖睡覺的景況。但整夜她不斷醒來,不斷尋乳安撫。我想她應該是生病了、不舒服。

除了發燒沒有任何其他症狀,晚上睡得比平常多(睡眠品質也不好),白天雖然還是想玩,但精力顯得不足,脾氣也不好,玩一會兒就生氣愛哭。我打了電話給小兒科醫生,她說很可能是病毒感染,會發燒四天然後可能會出疹子,只是持續給她退燒藥就好,但如果是尿道感染的話就要立刻去ER。


這種時候,總要進入天人交戰的抉擇裏--如果真的是尿道炎怎麼辦?沒有帶她立刻去急診室,會不會延誤了她的治療?我仔細想想她這幾天的表現,聆聆雖然飯吃得不多,奶倒還喝得不少,尿尿也正常,我想應該不是尿道炎,就只好繼續哄著她了。這種時候,總要想起聆聆剛出生的時候,帶著她趕去ER,做了一大堆檢查,受了一個星期折磨的事。現在想起來還像一場夢。如果是現在九個半月的聆聆,可就不像當初小小嬰兒那麼容易擺弄了。

終於等到星期二,連假結束,聆聆開始有一點拉肚子,一早掛號帶她去看醫生。Dr. Alban依慣例檢查她的耳朵、肺部,確定不是中耳炎或肺炎,他也認為應該是病毒感染,但為了保險起見,還是收一下尿液以確認不是尿道炎吧。一開始我以為要用導尿管,十分猶豫是否有必要做這麼侵入性的檢查,後來醫生跟我解釋,是用一個袋子貼在她的尿布上,等她自己尿進去,我才同意做尿液檢查。誰知此過程不太順利,搞了大半天,聆聆都不尿,還帶她去旁邊的McDonald's喝蘋果汁,最後才發現尿袋貼不緊,尿布都濕了,袋子裏卻只有一點點。這麼一點點,是尿還是汗我都不太確定,但護士還是拿去驗了,好在一切都是陰性反應。在診所等了大半天,聆聆開始出了點紅疹子,我想應該滿確定是病毒感染了,醫生說,就繼續給她支持療法吧,Tylenol or Motrin退燒消炎,多抱抱她哄哄她,一週之內就應該好轉了。

第五天,聆聆不再發燒,脖子、臉、腹背都出了不少紅疹子,拉肚子拉了幾次,夜裏睡得好多了。我想應該快把病毒出清了,才讓她去day care。希望不要再傳染其他孩子了。

在美國好像都是這樣,聆聆生病發燒了這麼多次,沒有一次有開藥,看醫生是為了確定寶寶沒有嚴重的細菌性感染,一般的病毒,就讓身體自然康復吧。我發覺自己也漸漸習慣這樣的想法,漸漸不懂為什麼從前在台灣的時候,大病小病,一旦看了醫生就一定會拿藥回家吃。到底吃的是「安慰藥」,還是吃了太多不必要的「預防性抗生素」呢?現在也想不通了。

從懷孕、生產到照顧聆聆的這個過程,大概是我這輩子看最多醫生的時候了。平常我最怕看醫生了,在美國這麼多年也從來沒有生病嚴重到需要去看醫生的,但是孩子又不一樣,新手爸媽,有個風吹草動就很緊張,尤其是聆聆出生兩天時的發燒住院,讓我們做了好一陣子的驚弓之鳥。不過經過這九個多月的訓練,也漸漸把我們磨出來了。或許就像許多過來人父母安慰我的:這正是孩子免疫力的訓練之路呢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bp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