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IMG_3116

有一天吃早餐時,聆聆忽然發現了數到一百的方法。

 

我平常其實沒故意教她數到一百。一來因為這種事遲早就會了,在沒有真的「數」的概念之前,像唸口訣一樣背到一百,其實沒有很大的意義,我發現聆聆對於「數量」的概念,大概是止於廿、卅,所以平常跟她數東西,也是數到廿、卅比較多,當然有時候興起也會數下去,我發現她每次數到29之後就不知道要接什麼,有時候數到49又變成20……

最近我們很愛看「一百層樓的家」這本書,這本書的設計不錯,除了細節圖案很豐富之外,直立的設計讓孩子對數也多了一些概念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本書的啟發,那天吃早餐的時候,聆聆數到19後停了下來,問我:「接下來是什麼?」

「妳覺得是什麼呢?」

她想了兩分鐘。真的是坐在那裏很認真在想的樣子,不講話。

「是20!」

稱讚了她一番,心想:「這不是應該早就會了嗎?」聽得她繼續數:「21, 22, ......29」

停在29,她又抬頭看我,我說:「妳覺得是什麼呢?」

這次她想得比較快,大概一分鐘後,她說:「30」

之後每逢九,她就要停下來想一想,之後的數字是什麼,還真的一路數對了。數到99,她又停了下來,想了一會兒:「是十十!」

 

這下我知道她真的懂了。我很高興地跟她說:對啊,是十十,十個十,叫做一百。99, 100,妳數到一百了耶!

 

聆聆很開心,接下來的兩天數個不停,遇到九的時候還是常常要停下來想個十秒鐘。我覺得她很棒,想出來最中文數字的十進位架構。數到一百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,我猜很多一兩歲的孩子都會數,可是自己歸納出數字的邏輯,對聆聆來說是很大的進步。

因為數學,是這世界上最邏輯的語言,理解數的邏輯,其實是學數學最基本的功夫。

 

我一直想跟她玩一個遊戲。十個黑棋子排成一排,我很確定她會數到十。如果把這十個堆成一堆無法好好數的狀態,她知不知道這還是十個?

再排一排,她可以數到二十。二十,就是兩個十,她懂不懂?

同理,三個十、四個十……九個十,十個十。一百個棋子,十堆棋子,化成具體的東西,孩子可能更能懂得數的概念。

 

聆聆也有自己另外一套「數的邏輯」。

三歲半的她對於在外面餐館點餐,常常會有號碼牌這件事感到非常有興趣。於是在她的遊戲裏,長年不輟的餐館遊戲就出現了號碼。

「媽媽,你是131號。」

過了一會兒,她會叫:「131號。」然後把做好的假食物給我,跟我收隱形的錢。有時候我還會請她外送,以免我還要走來走去。

重點是,當下一位客人上門的時候,她會說:「你是1318號。」 (咦,不是132號耶?) 但她很堅持,就是1318號。

再下一位呢?是「13181」號,再來,很有數學邏輯的你當然多少猜到了,是「131813」號。

 

這也是另一種進位法,不是嗎?

 

同樣的邏輯會出現在她對歲數的判斷上。

最近她常說,我的朋友cici很大了,她是三十一六歲。還有bibi更大,她是三十一六八歲。

 

由此可見她對於媽媽三十歲、奶奶六十歲這種數字,其實根本就沒有概念。對她來說,只有三歲四歲五歲六歲是有意義的數字。

 

我在她學校的檔案夾裏拿到一張加法學習單。

平常我很少刻意和老師溝通她在學校學什麼,因為我很確定老師教的比我希望她學的更多,所以老師教什麼,她就學什麼,我關心的在於她對學習任何事情都覺得有趣好玩。在此前提下,學得多、學得少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所以我是看到學習單才知道她開始學了一些加法。

其實加法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裏,吃餅乾的時候我們常常玩,所以所謂學「加法」,學的其實是「+」這個符號的概念。我把老師寫的「1+2=3」轉換成餅乾語言和她玩,我覺得對三歲孩子來說其實是必要的過程,我也常常在她算數時用手指幫忙,我覺得具象化是幫助她們正確理解數字、符號和數量之間的關係。

我希望,當孩子說出2+3=5的時候,那不是一個公式,一句背出來的唐詩,而是一個具體的數量概念。

 

有一天我們一起吃早餐的蛋糕。一塊蛋糕,聆聆喜歡我幫她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。

眼看上學快要來不及,我自己也切一塊,跟她說:我們來比賽看誰先吃完。

聆聆看著我一大塊的蛋糕,自信滿滿:「我只剩六塊了耶。」

我問她:「那我有幾塊?」事實上我只有一大塊,而她有六小塊。她說:「妳有很多……」

 

我當然吃得很快,吃到還剩小半塊蛋糕的時候,我說:「妳看,我快吃完了耶。」

她說:「我快贏了,我只剩一塊。」

我又問她:「那我有幾塊?」

她瞄了一眼我盤裏的蛋糕:「妳還有三塊。」

我看看盤子,忍不住笑了。我的盤子裏明明只有一小塊蛋糕,可是若切成我平常切給她吃的大小,大概真的是可以切兩刀,變成三小塊。

看來,孩子也多少有著量的概念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bpm 的頭像
    pbpm

    聆聆詠詠,長大的聲音

    pbp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