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IMG_2689

帶聆聆去參加好朋友Isa的生日宴會。Isa四歲了。

 

聆聆很不平:為什麼她是四歲,我是三歲半呢?在她心裏,她們應該是一樣地啊。

這個生日宴會只邀請了Isa 挑選的幾位好朋友。這種邀請,比起不管孩子交情如何,全班大撒請帖的大手筆party,溫馨而有趣得多。後院的長桌上,擺滿了女孩子們愛做的手工藝,旁邊一個超級大的玩具屋,裏面有各式各樣扮家家酒的傢私,光是這兩樣就讓女孩子們玩不完了,聆聆更是待在扮家家酒小屋裏面忙得很,不管是一個人東摸西煮,還是和好朋友們說說笑笑,聆聆都玩得不想吃點心也不理我了。Isa 的媽媽說,養了兩個男孩之後,買這些小東西給小女兒玩真是有趣啊。

直到聆聆發現氣球屋。自從兩歲多在氣球屋裏被大孩子不小心撞到後,聆聆就不敢玩氣球屋了。今天party的人少,我鼓勵她和Isa 一起進去跳跳看,果然,只有好朋友一起玩,她很快脫了鞋子進去跳。不出我所料,她超愛跳的呀,在氣球屋裏跑跑跳跳了一整個下午。

 

我在長桌邊和家長們閒聊。

 

最近我們這群家長之間,最熱門的話題就是:要去哪所學校唸K (幼稚園大班)。聆聆唸的私立幼稚園,雖然也有附設國小低年級 (K-2)和高年級(3-6)的班級,不過顯然有意讓孩子繼續留在這裏唸的家長並不是很多。原因之一當然是貴。從幼稚園大班開始,孩子們就可以去公立學校唸書了,學費當然便宜許多。另一個原因,我覺得對國小孩子來說,這學校規模太小,活動的空間、接觸的老師都也不合適。問題是,要去哪所公立學校唸書?

我們這附近的學區並不是特別好。像我們這種賃屋而居的,當然可以逐水草而居,如果屆臨聆上K的年紀,我們還住在這邊的話,大不了搬個幾條街,就有比較好的學校,只是我還沒去參觀過這幾所學校,目前的好壞也只能看分數、網路評價和家長們的口耳相傳。再不然,就是讓孩子去Charter或Magnet 學校排隊,看看運氣如何能不能抽籤抽得上。和一群家長閒聊之下,我這才知道,原來附近有一所Charter 學校很不錯,好幾位家長都要讓他們的孩子去抽籤。一問之才,這竟然是一所「多語」國際學校,一個星期全用英文上課,一個星期全用外語上課,企圖營造給孩子一個自然多語的環境。我探問了一下,這所學校的外語,有德語和日語的選擇,就是沒有中文。

唉,如果有中文的選擇,我一定慎重考慮讓聆聆去唸。可是,不僅這所學校沒有中文選擇(不是上中文課,是整個星期用中文上課),華人人口眾多的LA 附近好像也沒有這樣的學校,反之德語、法語學校卻很不少。

有趣的是,和我閒聊著要讓孩子去唸德語或日語雙語課程的家長,家裏也並無德語和日語的環境。L的媽媽來自中國,爸爸來自瑞士法語區,所以孩子自然就會英語、中文和法語,她還要送L去德語的學校,她的理由是:語言就是她的優勢嘛!等她長大的時代,就是國際化的時代,語言當然是會得愈多愈好啦。更何況,小孩子學語言很自然的,根本不用覺得是強迫她們多學一種語言,自然而然就學會了。另一個美國孩子,媽媽也要送孩子去日語學校,因為她自己會講一點日語!同樣的理由,希望在孩子小的時候,讓她們多學一種語言,對她們是有益無害。

 

她們講得似乎也不無道理。回家的路上,我也一直在想著是不是應該去參觀一下這所有口皆碑的學校。可是,另一面的自己也在疑慮著,到底要聆聆在這年紀,多學日語或是德語做什麼呢?她能夠把英文和中文兩種語言,聽說讀寫都學得好,就很不簡單了,不是嗎?事實上,在美國長大的台灣人孩子,中文程度能達到讀紅樓夢、寫千字散文的,恐怕還不多見呢!

當然,如果只是要達到日常對話的程度,我相信潛力無窮的孩子,的確可以在兩三種語言之間轉換無虞。但是,我期待聆聆的中文和英文,都能夠超過日常對話的程度,能夠學著領略文字和文章的藝術和美。在這樣的期待下,我實在很難說服自己,再讓她多沉浸在另一種語言裏面。多語學習是不是有益無害?我想或許還有待商確吧?

 

 

距離孩子唸K,還有一年半的時間。看來,未來的一年半,我們還有得煩惱和選擇呢。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pbpm 的頭像
pbpm

聆聆詠詠,長大的聲音

pbp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