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dancer_in_the_dark


因為Shelly 的介紹,跑去租了這部片子回家。在黑暗中漫舞,久聞的片名。



有哭的期待,最後卻因為過於沉重而哭不出來,從片頭開始就預知的悲劇。片子看完去找導演和演員的介紹,這才發現是Lars von Trier編劇和導演的作品。幾年前看過他的破浪而出(breaking the waves)和醫院風雲(The kingdoms),當時便很驚嘆導演敘事的能力,這部片子同樣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質感,雖然是簡單的故事,導演卻很有渲染悲劇的功力。只是那些悲劇是否成為必需,抑或只是導演催淚的工具? 因為這個疑問,我們不斷不斷地為Selma 找理由,希望自己理解並且感同身受,但我只覺得愚蠢。並非無路可走,不是嗎? 是過於天真,還是看透了人生? 是她懂得了人生,還是偏執得愚蠢?



倒是滿喜歡Bjork的演出,把Selma 這個小人物演得很真實,相對之下,導演把其他的配角都淡化了。如果配角的性格也能夠再立體化一點,我們是不是更能認同Selma 的處境與心情?



對歌舞片的熱愛,其實是種諷剌吧?那些歌舞昇平中沒有現實的悲劇。所以總可以在最後倒數第二首歌離開。在那裏她到底看見了什麼,又聽見了什麼呢? Selma 是現實的人,她平靜地接受著關於命運,只有音樂是她的寄託。所以我們預知著生命終結的同時,也就是歌聲寂止的那一刻。那種害怕很真實,那沒有辦法起步的107很真實,所以我心顫慄,我心下墜,卻沒有辦法哭。我的頭腦主宰了同情心,我不感覺悲傷,只感到巨大的不甘。



或許,只是或許。雖然是一部現實的電影,卻必須超脫現實去看,而我並不能夠。就像Selma 對歌舞片的孺慕。但是我也同時害怕,害怕人有時候會陷在一種自欺欺人的奉獻之中而不自覺。井底之蛙不是嗎?其實只要退一步想,其實只是放棄一點點,就可以不必失去那麼多東西。

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pbpm 的頭像
pbpm

聆聆詠詠,長大的聲音

pbp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